将来丰安军必是出击突厥的主力。
&esp;&esp;想到这一点,李隆基就不再纠结李瑄的字写得一般。
&esp;&esp;这也衬托出李瑄的天才之气。
&esp;&esp;“何人不爱牡丹花,占断城中好物华。疑是洛川神女作,千娇万态破朝霞。”
&esp;&esp;李瑄每写一句,杨玉环就轻声细语地念出。
&esp;&esp;当李瑄写完以后,杨玉环娇声道:“三郎,这是洛阳的牡丹花。”
&esp;&esp;她从十岁开始,被叔父杨玄璬收养,生活在东都。所以洛阳的风土人情对她影响很大。
&esp;&esp;在长安作出这样的诗,有将杨玉环比做神女洛神的意味。
&esp;&esp;聪慧的杨玉环自然理解其中的含义,于是回眸一笑,美得不可方物。
&esp;&esp;“七郎如曹子建一样,才高八斗,尽得风流。我大唐宗室,终于能出现一代文宗啊!”
&esp;&esp;李隆基见杨玉环很开心,自己欢快地笑了。
&esp;&esp;只是李瑄明显能看到,李隆基眼角的皱纹。
&esp;&esp;“臣才疏学浅,就像我的字一样,还要勤加练习。”李瑄虚怀若谷地说道。
&esp;&esp;“七郎,今召你来,除了见识你才华外。还听说你善骑善射,富有勇力,街巷打斗数十人,不及你一合之敌?”
&esp;&esp;李隆基微微点头后,话锋一转。
&esp;&esp;“圣人恕罪。那是臣懵懂无知,年少轻狂。今后再也不敢那样做了。”
&esp;&esp;李瑄不知道李隆基为什么这么问,但立刻行一礼,诚惶诚恐地说道。
&esp;&esp;“哈哈……玉环,你看七郎。”李隆基看李瑄担惊受怕的模样,仰头大笑一声:“我曾经也年轻过,怎么可能因为这点事情治你罪呢?昔日凌烟阁功臣段志玄,为人无赖,屡犯法纪。但自十四岁从军起,勇猛而果毅,为大唐开国,立下汗马功劳。况且段志玄没有七郎的才华啊!”
&esp;&esp;李隆基又轻抚李瑄的后背,表示爱护:“去展现一下你的骑射和武力,待我问策于你,如果七郎有这样的才能,我许你为一军副使。”
&esp;&esp;李瑄听后,不敢置信。
&esp;&esp;在唐代“使职差谴”的制度下,一军副使,既一支军队的副将。
&esp;&esp;李隆基亲问,一定不是小军,很可能是边塞重镇。
&esp;&esp;李瑄心中很是疑惑,听李隆基的口气,好像召他来,不是叫他写诗,而是考验他武勇。
&esp;&esp;在亭前十丈外的马场上,一名羽林郎牵着一匹红色宝马。
&esp;&esp;又一名羽林郎,持一柄强弓呈前。
&esp;&esp;一切如早就准备好一样。
&esp;&esp;“请圣人为臣换取一石骑弓。”
&esp;&esp;李瑄下台看到羽林郎手中的强弓后,向亭内李隆基拱手。
&esp;&esp;“武举步弓才为一石,骑弓为七斗,七郎确定如此吗?”李隆基又问李瑄一次。
&esp;&esp;“臣在家所练之弓,就为一石。”李瑄确定。
&esp;&esp;射箭需要手臂和背部肌肉的力气。李瑄力大无穷,别说一石,两石弓也可以轻易拉开。
&esp;&esp;但没有那必要。
&esp;&esp;两石弓,必然不可能是骑弓,而且一定不实用。
&esp;&esp;一石弓,加上特制的箭镞,就可以轻易射穿铁甲。
&esp;&esp;在马上用一石弓,也可以节省力气,射箭时更快速。
&esp;&esp;就如李隆基所说,武举的弓为七斗,这已经是善射者的标准。
&esp;&esp;更强大的弓,需要更好的材料。皇宫一定有储存。
&esp;&esp;“力士,去朕的储物库,将名匠制造的好弓取一柄。”
&esp;&esp;李隆基收藏有强弓,他吩咐高力士去取。
&esp;&esp;“遵命。”
&esp;&esp;不一会儿,高力士便携带一柄漆以红色的雕弓。
&esp;&esp;“去吧,这是天子之弓,别让圣人失望。”
&esp;&esp;高力士将雕弓交到李瑄的手中,并提醒一句。
&esp;&esp;此弓选用顶级柘木、精品牛筋制造,弓臂比普通骑弓,要大一圈。其坚韧度和弓弦的强度,非猛将不能用。
&esp;&esp;“高翁请放心。”